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商品購買上限為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孩子本月,我們要來談吃的設計。聽起來有點艱深,或誤導人們直覺往「擺盤」的面向聯想,但總有不同領域的吃貨與創意人們,讓「吃」這件事更有趣味:無論是用各種創意思考為料理加深感受性、或是在獨特的空間裡以吃開啟五感體驗、又或者藉由可口的包裝設計外衣邂逅各種風味、以及探索食物與人之間更驚喜趣味的連結⋯⋯
讓「吃飯」不只是「吃」,也不是只在乎是什麼「飯」,而是「你如何看待、享用食物的方式?」所有的飲食體驗,就正在讓你感受關於「吃」的細節,而這些細節,都是「設計」。
不管是中菜或法餐、冰淇淋或巧克力、咖啡與雞尾酒、亮眼可口的包裝外衣或是有著年輕靈魂的老菜色⋯⋯這次一起跟著《Shopping Design》,來一場舌尖與五感的體驗之旅。
這次我們想談的,是關於吃的「體驗」:包含技術面的(台灣燙重新翻玩經典台味)、文化面的(泔米食堂裡的節氣音樂會設計)、創意面的(設計師曾熙凱用設計和食物產生對話)、情境面的(Biteology咬學問老闆Tomy是如何講究feel);也從「特別的場域」來談特別的飲食體驗;再從包裝設計去看「趨勢」對包裝食品帶來的飲食感受;最後最後,請到重量級飲食作家楊子葆老師要分享他從米其林、餐酒、文化、哲學(還有愛情)之於口腹之慾的看法。
這些體驗不一定有大場面,也並非都是國際級,但想法和行動就是一種創造改變的開端,他們在做的,都是一種設計,也是一種有個性的飲食革命。
這些人也有許多共同特質:創意、幽默、感受性、好奇心、細膩⋯⋯以及最重要的,「非常愛吃」(節錄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