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人非聖賢,不可能十全十美,但你有想過,為什麼會犯下一些愚蠢失誤,或做出不恰當的行為?
比如,投資的股票一直下跌,卻遲遲不忍心脫手;明明上網需求不高,卻還是選擇吃到飽方案。
其實,我們不理性的原因,都能用行為經濟學(Behavioral Economics)解釋,理解之後,能助你避開思考偏誤、做出更好的決定。
不曉得有沒有人像我一樣,2016年《不當行為:行為經濟學之父教你更聰明的思考、理財、看世界》這本書出版、2017年本書作者理察.塞勒(Richard Thaler)拿到諾貝爾經濟學獎時,忍不住納悶,行為經濟學之父不是寫《快思慢想》的丹尼爾.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嗎?
康納曼在2002年獲頒經濟學獎,根據諾貝爾獎官網,得獎原因及具體貢獻是:將得自於認知心理學研究的重大洞察,整合進經濟學分析,特別是關於人類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所做的判斷和決策,從而為一門新的研究領域奠定了基礎。至於塞勒的得獎理由,言簡意賅:表彰他於行為經濟學的貢獻。
綜合二者得獎理由,再把獲獎時間序考量在內,可以見得,康納曼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經濟學奠定了基礎,而塞勒則是確立了行為經濟學這個新興經濟學領域,也豐富了它的理論與應用範疇。
在維基百科(Wikipedia)關於康納曼的詞條裡,有一段這樣的描述:康納曼自陳,他沒上過一堂經濟學的課,他和研究夥伴阿莫斯‧特沃斯基(Amos Tversky)對於這個學科的一切所知,都是從他們的合作對象塞勒和經濟學家傑克.柯內許(Jack Knetsch)身上學到的。
於是,我在網路上搜尋了塞勒與康納曼的淵源,在英國《衛報》上讀到一篇塞勒談論康納曼的文章:剛當上助理教授的第二年,我一聽到康納曼和特沃斯基要從以色列到美國史丹佛大學訪問,我就想盡辦法去到那裡。這改變了我的一生,那年我32歲。作為年輕的經濟學者,塞勒接著說,「追隨兩位心理學者的研究,在任何人看來都不是明智之舉。」
事實證明,經濟學家也會做出不聰明的決定;但事後看來,乍看之下不是理性精算的決定,最終卻拓展了人類的心靈疆域,結出了豐碩果實。 塞勒說,康納曼是個溫暖、溫和卻又善變的人,他想中斷寫《快思慢想》的念頭不下10次,覺得根本沒人會買書,多虧了塞勒一直勸服他;康納曼也經常會覺得自己的研究根本鬼扯一通,有致命缺陷,塞勒也得向他理性分析,「截至目前為止,你所做的研究絕大多數都不是垃圾,所以,這個研究會是垃圾的機率很低……」誰說偉大的心理學者就很理性又有自信呢? 康納曼又是怎麼看塞勒?他曾在受訪時表示,塞勒的唯一最大優點,就是懶惰;而且不管塞勒怎麼辯駁,康納曼都堅稱這是一種恭維,是他專業上的一項重要資產。
懶惰的意思究竟是什麼?康納曼說,「因為塞勒只研究重要的事物。」塞勒自己則說,「其實是我只願意鑽研好玩的事物。」行為經濟學就是這樣的一門學科:重要又好玩,可以帶領我們拋開定見與成見,更認識自己與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