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封面人物:王可元
至2023-06-30T17:00:00.000+00:00截止 指定商品,【自由閱讀展】零售商品全面85折 (新刊、套書不在本活動折扣範圍,以系統顯示為主)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外國朋友常說的一件事就是「台灣城市到海的距離近到令人羨慕」,然而我們常常不會特別意識到這件事,也常常想不起海的美;四面環海的我們,面對這一片世界相連大海時,往往所知甚少。
地球表面70%被海水覆蓋,地球上所有水體的96%是海,所有物種中94%是水生物,海洋平均深度有3,680公尺比地表上的高山還要高;天氣變化、氣候變遷、空氣中的含氧量都與海洋有關,沒有健康的海洋,就沒有健康的地球。「海洋最大的一個問題,是大家完全眼不見為淨。過去30年我們已經失去世界上一半的珊瑚。」在《追逐珊瑚》(2017)裡,攝影團隊揭露了珊瑚因全球暖化開始大規模消失、死亡,提出海洋生態亮紅燈,告訴人們除了認識海洋,享受海洋,也應該開始善待海洋。
《Shopping Design》「ISSUE 02. 夏日漂浪計畫」從認識第一位海人開始,陸續採集台灣與周圍島嶼「海與人」的故事,從台灣本島、小琉球、蘭嶼到馬祖,呈現與海共生的風格生活,從靜靜看海、海面滑行、入海下潛,或單純只是到海邊放空⋯⋯在不同親近海的方式中,理解海的美好,感受人的渺小,發展出自己與海獨一無二的關係。
出島,下海,一切看天氣也看緣分,造訪某年夏天沒有去的那一片海,也許就是你今年夏日的「漂浪計劃」。海永遠在那裡,請前往兌換有生之年的緣分,當面向更寬廣的海平面跨出去,所見所想,也許更不一樣。
「你變黑了。」幾乎整個四月五月都這樣被打著招呼。防曬乳液的味道裡總是帶著炙熱光線,還有湛藍海島上的秀色可餐。
決定了今年夏天的題目後,除了台灣東北海岸,編輯部心裡也有了踏上所能達致之最遠方,造訪生活範圍以外海島的野放想法。從小琉球、蘭嶼到馬祖,這些有一點難抵達的目的地,行程計畫總有颱風、停飛、封島等各種攔截,外加大風大浪中難以避免的暈吐意外,等到這些都一一經歷後,才把那些海波天光以及滲入生活的海味,都收進這一輯《夏日漂浪計劃》中,而也因為採訪行程,我們得以在編輯身份後面窺見那片海人心中美麗的海洋。
因為海連成一片,在洋裡就少一點比較和計較,多了一點自在與自覺。海岸線的生活畢竟與城市很不一樣,還惦記著生活質感、風格品味,所以忍不住認真思考海人捨棄了什麼,又得到什麼,抱持怎樣的想法在過生活?
海人對海敬畏,在大自然裡甘願低頭,百般配合等待天候,一心賴著海廢著,有山靠著,心鬆著,而手腳都異常忙碌著,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,擁有每一天都值得記錄的生活。就像一個台灣女生在蘭嶼開了海邊冰店,裡頭養了四隻哈士奇五隻貓,每天做著鬆軟的冰和甜點,賣完就和心一起打烊,晚上和朋友騎車繞著海島,上山看星星,海邊夜市吃野味,雖然沒能每年出國玩,卻能全心投入實現自己所想;看似軟爛的節奏,質地卻異常紮實,生活之於他們,都有機會定義重寫。
人生的課題與海的面對面,是一樣的近身肉搏。漂浮在大海上,自己的存在感大不過一粒沙,只有在浪打過來時學會閉氣,才能在越過浪區後,到達平靜無波的海域。一位自由潛水教練說,下水第一件事,就是一顆放鬆的心,「不要忘記下潛是因為喜歡。」以一口氣縱身入海,在看見美麗內太空的同時,專注心的平靜,控制住那一口氣,感覺自己強烈的存在,「克服心理的障礙,會變得勇敢」,每一次的潛入海中,也是練習相信自己。大海的禮物,往往在經驗之外,在我們的理性理解之外,生活是自己的選擇,永遠要有驚嘆這個世界之未知的勇氣,遠方的浪聲,也會越來越近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