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雲端#轉型#AI#MarTech
至2024-12-31T18:00:00.000+00:00截止 指定商品,【2024年終慶】零售商品全面85折 (新刊、套書不在本活動折扣範圍,以系統顯示為主)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企業數位轉型了3年,但真正發揮解決方案功效、成功轉骨的有多少?
市面上有著多且複雜的解決方案,難以判斷決定,若砸大錢導入不適合的應用,失敗機率很高。
根據研調機構報告,企業希望轉型帶來的營收成果,平均只達到3成,更有8成的中小企業認為轉型途中困難重重。
《數位時代》盤點6大類、100種關鍵解決方案,並遍訪業界專家提供建議,該如何避免「踩雷」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解決方案夥伴,把超能力發揮到100%?
「最後一個問題:你對台灣的未來是樂觀還是悲觀?」
5月中旬,哈佛商學院教授Debora Spar來《數位時代》辦公室拜訪,由執行長素蘭和我接待。Spar教授正在進行一個關於台灣經濟轉型的個案研究,想了解從農業、工業到科技業一路演變的過程,以及資本主義在台灣下一步的發展。她已在台灣待了2周,訪問過張忠謀、施振榮和蕭萬長等人,而《數位時代》是她離台前一天的行程之一,原因是想了解比較接近台灣年輕一代的意見。
她對過去20多年由年輕人自發的網路創業和新創發展很感興趣,也好奇政府能否再像過去提出長遠大型的產業計畫。我主觀地回答她很難,那需要長期權力集中的政府,才能規畫和執行那樣的計畫,如今台灣社會已經轉型,政府權力受到節制,活力轉到民間,官員未必比新創業者更了解市場變化,也很難長期在一個位置上把政策落實到有成果。教授也同意,提到美國同樣沒有產業政策,是由民間業者和市場來決定,並進一步追問,未來會影響台灣產業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麼?我認為是少子化,遠大於地緣政治、能源和貧富差距等議題。以今年通貨膨脹和不景氣情況來看,台灣各行各業還是相當缺人,從晶圓廠作業員、建築工人到餐廳服務生,到各種研發、行銷和雙軸轉型(數位和零碳人才都缺),就業市場失衡已不是周期性而是結構性問題,隨著出生率全球墊底只會更嚴重。
教授聽完眼睛一亮,表示幾年前曾做過另一項研究,是關於人口結構變化對產業發展的長期影響,這也是她認為的重要因素,只是沒想到適用於現在的台灣。
1小時訪談很快來到尾聲,她提了本文最初的那個問題。身為財經媒體工作者,沒有悲觀理由,否則服務讀者的意義也不存在。但是廉價的樂觀顯然缺少說服力。我提到台灣社會富裕的時間太短,只有一代人,就進入老化,不像荷蘭或瑞典更早完成工業化,社會有時間轉型並發展出跨國企業和品牌;但台灣和瑞典有一點相同,都是海盜的後代,勇於冒險和改變,從以前到現在都是,這是我樂觀的理由。
教授大笑,隨即認真地說,在她感興趣的關於瑞典的經濟史和創新研究中,海盜的確扮演重要角色,這指的不是去搶奪或剽竊別人成果,而是冒險和應變。我和她確認這裡的海盜不是一種隱喻(metaphor),而是真實意義(literally)的海盜,並得到肯定答案。
很少碰到這麼能聊的學者。希望沒有帶歪她的研究方向,也期待看到完稿出版的個案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