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電荒#節能#搶電#台電
至2024-12-31T18:00:00.000+00:00截止 指定商品,【2024年終慶】零售商品全面85折 (新刊、套書不在本活動折扣範圍,以系統顯示為主)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台灣近期2波的電價調漲,光是工業用電大戶漲幅突破30%,平均電價飆3字頭。不僅電價高漲,國家也走到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,未來2年進入電廠開發、除役的高峰期。
電力是工業之母,高電價、缺電危機考驗企業風險管理的能力,當便宜的水電不再,企業必須在節能、創能、儲能各環節擠出更多的電力,一波企業搶電大戰正火熱上演。
「資訊科技不再重要。(IT Doesn't Matter)」這是在2001年其中一期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上的一篇文章標題,作者是任職該媒體的編輯尼可拉斯.卡爾(Nicholas Carr)。這篇文章引起全球很大反響,促使卡爾將該篇文章論點擴充寫成一整本書,並把書名改成疑問句:資訊科技還重要嗎?(Does IT Matter?)。
卡爾的論點很簡單:當電腦和網路科技剛問世,少數率先採用的公司,因為掌握更富生產力的工具,會比其他同業有優勢;等到這些工具普及,成為絕大多數公司的日常時,相比於同業的優勢也不存在,因為大家都有。
卡爾旁徵博引:在美國歷史上,南北戰爭結束後,1870年開始一波全國興建鐵路熱潮,當時做生意有用鐵路運送貨物的,比起沒有這麼做的同行,可以將貨物送到更遠的地方,以及更快抵達目的地,擴大了做生意的地理範圍。1890年由愛迪生和特斯拉互尬的電流大戰中,讓通電的路燈取代油燈,從紐約市一路點亮到全美國的街道,並進入家庭和工廠。當時搶先將電導入生產線取代蒸氣的工廠老闆,生產效率大幅提高,領先還沒這麼做的同行。
資訊科技一如鐵路和電力,最初一段時間都給嘗鮮者帶來明顯好處,而鐵路和電力也一如資訊科技,普及到大眾日常之後,就不再成為優勢來源。
直到現在。台灣過去幾年和接下來幾年,處於能源結構轉型階段,既要廢核,大力推動的再生能源還跟不上,過度倚賴煤和天然氣已飽受批評,增強儲能、智慧電表和電網韌性等動作的成果才剛開始,而充足而穩定的電力供應,特別是進入夏季用電高峰的這3個月,就顯得特別重要。
困難往往也帶來機會。台灣的發電量大於用電量,但電力一如鮮乳,在沒有儲存裝置下保存時間很短,所謂缺電通常指的是尖峰用電量瞬間大於尖峰供電量,而傳統解決方式就是繼續擴大發電量,也就是繼續養更多乳牛。在適度投資增加供電量之外,同步增加儲能設備以及導引改變用電高峰(用分時電價)等,都是答案的一部分,也都有效,但需要時間。
企業卻不能等。尤其工業用電是耗能大戶,而工廠本身從節能、自行發電到儲能等,有很多方法可採用,將穩定用電的主導權拿回自己手上。資深採編陳映璇本期針對用電這個題目,採訪了經濟部、台電和多家企業,做了詳盡報導。
電力不會成為企業相較同業的競爭優勢,至少不該是在目前的台灣。但那些有在這方面下工夫和沒下工夫的,將各自面對「電力不再重要」或「電力還重要嗎?」這兩個不同議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