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AI#半導體#行銷#電子支付
《數位時代》從2024年2月起,將從月刊改為雙月刊,雖然出刊頻率減半,但會增加更多深度報導,頁數、內容都更為豐富,並和影音專題同步製作。
雙月刊出刊月份為雙數月(2月/4月/6月/8月/10月/12月)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出門在外,未必要帶錢包,但一定要帶手機。你也漸漸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嗎?
台灣電子支付總使用人數突破2,600萬人,意味著不論實體消費、網購或繳納費用,全台平均每人使用過1款電子支付服務。若與2021年用戶規模相比,短短700天就新增千萬名消費者申辦。
電子支付有什麼特色吸引千萬人使用?2024年翻開新的篇章,下一波考驗在哪裡?跟著《數位時代》一探究竟。
上月初,在《數位時代》和新商業學校合辦的第5屆「MarTech行銷科技高峰會」上,開場主題演講者史考特・布林克(Scott Brinker)一如往年,分享對這個領域和廣義的數位轉型的趨勢觀察。2022年底他談到生成式AI將對行銷科技造成影響,以及3年前預見的「低程式碼、零程式碼」(Low Code,No Code)風潮,隨後都如實發生。
在布林克這一次的演講中,有2點令我印象深刻。首先是提到「康威定律」(Melvin Conway's Law),這指的是企業想導入資訊系統和應用程式,來協助改善作業提升效率,得到幫助,但實際情況往往是這些系統和程式是固定的,企業反而要修改自己的作業和流程來配合,而且隨著導入的應用程式愈多,內部需要修改配合的也愈多,彈性不增反減,變得綁手綁腳。
布林克觀察,隨著AI和數據科技的發展,應用程式正變得可堆疊化以及容易重組,將把便利和彈性還給企業,而不再是遷就軟體削足適履。這將使得行銷科技進入新一波爆炸性成長。
問題來了:技術的進步使得以往難題得解,它的成長是指數型的,但對任何團體和組織,要消化並應用新技術有個過程,它的成長是直線型的; 隨著時間拉長2條線之間的差距愈來愈大,組織創新愈來愈難跟上技術創新,怎麼辦?
布林克強調,每當這種狀況出現,就會發生「全面重啟」(Great Reset)事件,就像電腦重新開機,來不及完成和儲存的就失去,新的工作重新開始,讓2條線差距拉近。引發全面重啟的可能是天災或人為,但無法事先規畫。比方2020年到2022年的疫情,將全球數位轉型平均加快了7年,而從2023年開始且延續至2024年的生成式AI,又是一次全面重啟。
本期封面故事是由採訪編輯楊絡懸企畫,主題是台灣的電子支付產業,它的發展也受益於疫情帶來的全面重啟。零距離接觸加上各種遠距工作,讓台灣的電子支付在2年內暴增1千萬用戶;隨著解封旅遊恢復正常,每年近400萬人次到日本的台灣遊客,再將電子支付從本土擴散到海外,完成先前多年達不到的成就。
用邱吉爾的老話是:「不要浪費任何一次危機。」回到布林克的重點則是:當全面重啟發生的時候,不要糾結於當下做不到的,而是要抓住新的機會點,並且加快腳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