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周休3日#ChatGPT#AI#彈性工時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周休3日是未來趨勢嗎?2023年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有提案,主張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周休3日的國家,獲得逾5000人連署支持。雖然行政院最終不採納,但減少工時已在全球掀起熱議,冰島、日本也試驗過或正在推廣。如果台灣企業要實施,會遇上哪些難題?對企業來說,周休3日不只是多休一天假,更是對現代工作邏輯和生產力的反思。
心力與算力
製作本期封面故事期間,為了蒐集資料,我跟ChatGPT聊聊,請教他幾個問題。
第一題:「請問學術期刊或商業媒體,有沒有關於每周工作4天,或減少工時的報導?」
第二題:「有哪些知名的企業在推行每周工作4天,或縮短工時的制度?」
第三題:「你給的答案,現在看到很多都是實驗計畫,這些公司是之後就回復一周5天制度?有沒有什麼知名企業,是在實驗了之後,正式推行每周工作4天,或縮短工時、彈性工時的?」
第四題是:「如果是遠距辦公、在家辦公,其實很難計算工時。遠距辦公和每周工作4天或縮短工時,有什麼差異或優劣?」
篇幅有限,我不會把所有QA都列出來。我只是想針對這些問答,觸發幾個思考的方向。
針對第一題,AI幫我搜出了幾篇學術研究,還生成分析表格:周休3日好處多多,該降的降(壓力、缺勤、會議時間)、該升的升(績效、工作活力、睡眠、心理健康、工作滿意度)。
結果這麼好,怎麼有不做的道理!所以,有誰在做?AI給了幾個答案,同樣是負效益減、正效益加。問題是,怎麼多半都是企業的「實驗計畫」呢?
AI說,「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。很多公司目前仍停留在『試驗階段』,並未全面、永久落實4天工作周。」接著答,「不過,確實有一些企業在實驗後,決定正式推行4天周或縮短工時」,並歸納出這些企業的共通點:中小企業、遠距辦公友善、彈性工時、偏知識型與彈性職能(如軟體、設計、行銷、新創等),以及在這些企業裡促成改變的「轉型長」,不是讓大家猝不及防的COVID-19,而是文化。
進到第四題,AI說我問了「一個非常實際且深入的問題。遠距辦公與每周工作4天或縮短工時看似類似,實則本質不同、目標不同,管理方式也有差異⋯⋯」
我看過一則單格漫畫,呈現一個人在小房間裡面對螢幕,圖說大意是,誰知道他在做什麼?我們早就知道露臉、工時長,未必等同於效率或效能,因為人的心力是會浮動、部分不可控的。帕金森定律就在講這件事,死線(deadline)決定了人的產出速度,3小時後開天窗,你被逼得3小時內交;3天後非交不可,你大概會在第3天限期滿的倒數3小時開始做?或交出來?你的工時是24小時,還是3小時?
因此,縮短工時的關鍵因素,或許根本不在於工時的長短,而在於重視人的修復。畢竟組織雇用的是會疲勞消耗的人的心力,而非只要汰舊換新的機器的算力。心力恢復了,滿足了,我們才可以期待更有創造性的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