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No.154 DesignBIZ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打開 9 個形狀不同的家 • 走進 20+ 種居住想像。
致我們所渴望的理想生活。
我居,故我在。
前幾天,與友人走進臺北街頭,在熟悉的街區,看見前些時候才被剷平的土地,又興起一幢幢新式住宅,不禁感嘆,「哎呀,有時路過新建案,還是會想像,自己住進去的樣子」,但馬上又會被現實粗暴地回收,這年頭,連想像似乎都過於奢侈,看得到得不到的貪戀,比起努力而不可得,更加令人灰心。
談居住,絕不能與現實脫節。編輯部平均下來二十多歲,多半租屋,或與家人同住,放眼望去,無不是對「居住」有點掙扎的一群,這樣的我們談起這樣的議題,不免有些生疏;然而轉念又想,不曾擁有過個人居所的我們,是不是才更適合去想像未來,或向看似難以伸展的現在,丟出一粒石子,擾動一點什麼。
很多時候人自以為遭受禁錮,實則是僵化的概念,成為我們的鐐銬。居住如果不正義,那麼我們與其被動接受,不如主動創造。並且,很多想像之外的可能,其實早就在我們的認知之外發生。關於居住的多元性,在過去幾年,反映在這些數字上:
全球遠距工作人口,從2020年13%,躍升至2023年28%;而美國數位遊牧族群,則較2019 年暴增147%,達1,810萬人;此外,共居(Co-living) 市場規模達78.2億美元,且以年複合成長率 13.5% 持續擴張;同時,歐盟住宅空間持續小型化,平均每人僅擁有1.6個房間;德國、瑞士等國租賃率已超過50%——這些數字所反映的,不僅是社會、經濟、科技驅動的變化,更是價值觀念的扭轉:人們對居住的定義,正由「擁有」轉向「體驗」,從「固有」走向「靈活」。
作為一本設計雜誌,一群幻想著擁有未來居所的編輯團隊,決定不再在居住議題上自憐,帶上我們對於設計的理解,試圖「解開」一些既存的困境,於是我們走訪了 3 名 Gen Z 工作者位於基隆的租屋處,走進左岸八里的鐵皮屋藝術聚落;也用真實的想像餵飽心靈,探訪景觀設計師凌宗湧位於陽明山上的度假小屋;更敲響共居社區的大門,試著想像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居住與生活,是恆久的課題。地球擁擠,氣候燥熱,但很多時候,困住我們的終究還是自己。本期 Shopping Design「我們為家所選的設計」,它是現實題,也是許願題,更是展望題,因為我們相信,即便在最狹窄的空間裡,仍有設計的餘地;即便在最有限的預算中,仍有創意的可能。家,不只是四面牆的圍繞,更是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與選擇。
當我們學會重新定義居住,便也重新定義了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