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人生成本觀念 #上班族的8個道德難題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營收-成本=獲利,如果數字是正的就賺錢,反之賠錢,這樣簡單的公式人人懂。但經理人往往把目光放在亮眼的營收,直到「營收成長,獲利卻不如預期」的時候,才會想到成本。然而,成本管理的技巧不是砍砍砍,《轉捩點上的成本管理》指出,關鍵在於釐清投入每項業務的資源,如何發揮最大效益。
不僅是經營企業,《經濟學,最強思考工具》指出,人的每項行為、決策都牽涉成本。投入一件事前,思考:「做或不做這件事,對我而言的損失是什麼?」「用其他方法能不能事半功倍?」就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成本概念。
我很少聽到工作者說喜歡開會,理由不外乎「會而不議、議而不決、決而不行、行而未果」。不過,大家抱怨歸抱怨,關於如何提升會議效率,甚至做到會議的斷捨離,可能是開不開會也不是自己說了算,或是乾脆在會議室裡放空、做自己的事。
我試著用「成本」的概念,來拆解會議這個人與人溝通的行為。如果把會議時間的一分一秒,想像成沒關緊的水龍頭,水一滴一滴地流出(最好是你家的水龍頭),感覺可能更真實具象,也會對時間、金錢、心力的流逝更警覺。 在《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》裡,這位英特爾前總裁寫道,一個經理人的時間成本(包括任何費用),大概每小時100美元,一場10人出席的2小時會議,成本是2000美元。「即使身為集團總裁,我的支出達到2000美元,不管是買影印機還是出差,都得事先徵求財務主管同意,經理人卻常因一時興起就開場價值2000美元的會。」
有了成本和費用的概念,從會議該不該開、開多久、到誰該出席,都有徹底檢討的空間。而「浪費時間就等於浪費公司的錢。就像逮到一個人從公司偷走價值2000美元的設備,對遲到的人絕對不要客氣。」
辦公室的租金水電、與會成員的時薪,這還是看得到的成本。看不到的部分呢? 最常聽到的是「開會害我沒辦法做(正)事」。如果你開了一場無聊、無意義的會,而沒辦法服務客戶、想策略(損失的機會成本),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商學院教授清水勝彥在《機會成本》提醒,「所謂的思考機會成本,就是思考決策標準或價值觀。自己或公司希望以什麼樣的時間軸,達成什麼目的,又該如何分配有限的資源。」
因此,「浪費時間的會議當然最好立刻停止,策略性思考公司整體的資源分配時,會議或許是必要割除的『肉』。」 如果再由調查發現,有些員工離職原因之一,是主管開了太多冗長又沒結論的會議,那麼潛在的人才流失和招募成本,又該如何計算?
不過,跟成本一樣,會議也不是單面向地思考能省則省,或是會而有議、議而有決就好。彼得.杜拉克(Peter Drucker)在《經理人的實務》裡描述通用汽車前總裁史隆某次在高階主管會議上的談話,當他與在座人士確認過「這裡的人都同意這個決定」後,接著就說,「我提議暫緩進一步討論這個議題,直到下次會議,讓我們有時間想想不同的觀點,或許會對這個決定有更進一步的了解。」
成本觀念不是數字加減或斤斤計較,而是一種權衡,一種策略性選擇,看你要把寶貴的金錢、時間、心力投注在哪裡,創造最高的價值,更要提醒你不要只看到表面的CP值,忽略了看不見的代價。試試看,用各式各樣的成本觀念,思考人生和工作的方方面面,或許會給你帶來不同的取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