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KOL#網紅 #Youtuber #奈米網紅 #100大影響力網紅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你滑臉書、看YouTube的時間已經超過看電視了嗎?
網紅在人們心中逐漸取代電視明星,但流行的影音形式、平台演算法隨時在改變,人們訂閱喜歡的網紅,一旦不喜歡了,就一鍵退追蹤。要贏得觀眾的心,網紅們面臨更艱難的挑戰。
《數位時代》連續3年評選出100大影響力網紅,並對網紅生態提出第一手觀察,今年發生什麼改變?
一天只上班6小時!聽起來好像很不錯,但當聽到羽球球后戴資穎在這比上班族8小時工時短的時間內,要揮拍3,000次、打400顆球,光想像就覺得右手臂酸得提不起來了。
中國刷新女子跳水紀錄的14歲金牌選手全紅嬋訓練資訊也曝光:每天在陸地上翻跳300次,跳水130次,想一想,這可是得爬上10公尺高台再縱身躍下,往復130次的意思。
但奪金牌不只是靠一個天才努力不懈而已,《數位時代》編輯團隊爬梳歷史資料、訪問專家,試圖理解今年台灣隊得牌增多的主客觀原因,發現前科技部長陳良基任內推動的科專計畫「精準運動科學研究」或許幫了一把。
計畫之一是讓羽球選手以AI鷹眼系統分析追蹤各國對手的球路,收集情資,而戴資穎與陳羽菲的奧運金牌戰賽局前的準備,當然也不會漏掉。
從運動科技訓練到傷害預防,到最後上戰場前的戰術分析,都是這個科專的計畫,而奪金牌的舉重女將郭婞淳與空手道銅牌選手文姿云都是參與者,算算計畫剛好推動了4年,今年奧運成果收割。
簡立峰老師也分享他的觀察,或許是台灣防疫一年有成,很多國際選手因隔離或防疫,所以訓練的時間比台灣選手少,加上本屆奧運零觀眾,台灣「小國寡民」的意識感消失,台灣選手跟他國地位平等,得以專注比賽。
事實上部分原因或許真是如此,舉重教練承認,賽前本來將北韓選手崔孝辛列為郭婞淳潛在對手,因此賽前特別利用AI鷹眼分析對手特質,但北韓在4月因疫情宣布不參賽,也讓台灣奪牌希望增加。
即便這次奧運科技助力不少,但仍有不少選手因憂鬱症或心理疾病中途退賽,賽後有更多人遭遇無情批判。
奧運選手都是各國萬中選一,技能差異可能不大,往往在賽場上決勝負的,是心理素質強度,如何讓平日的訓練能正常發揮,甚至激勵自己在激烈時刻有超越極限的爆發力,就增加奪牌機率。
相對奧運一賽決勝負的強度,網紅相比下或許壓力溫和多了,但這個職業同樣生活在眾人目光下,KOL的生涯如一場延長賽,每拍一部片都是一場小型賽,如何減少失誤,累積小勝成大勝,掌握每年不同的市場趨向,將是網紅們永恆的修羅場。
《數位時代》連續第3年對網紅進行專題報導,理解他們如何面對日趨複雜的社群平台,跟粉絲互動、將影響力變現,並在這個網路修羅場生存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