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關鍵字搶先看 👀
#雲端#數據#新創#混合雲#數位轉型
全店,消費滿300元即享免運優惠,未滿300元需付60元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2022年,台灣雲端市場正式進入「三國鼎立」的時代。 市占龍頭亞馬遜AWS在美國以外的首批本地區域選擇落腳台灣,為企業支援超低延遲應用;微軟Azure在台建起資料中心、投資數百億元衝刺研發;Google坐擁3座資料中心,積極推出解決方案,力求大敵登陸時守住地端應用市場。 三巨頭「領域展開」,加上大環境的變化,如一艘黑船撞開企業維新的大門,也為雲端市場帶來無限商機。
亞馬遜、Google和微軟這3家公司,原本各自的主營業務是線上零售、網路廣告和商用軟體,互不相關,近年卻集中到雲端服務市場競爭,成為科技業的新三巨頭。
雲端服務提供的是計算力、儲存和連外頻寬,需要蓋資料中心,放進海量的伺服器、儲存設備、路由器和交換機等,讓各種數據在這裡產生和交換。密布世界各地的資料中心,再透過光纖彼此連結,達到互通,就構成了全球網路經濟的基石。 亞馬遜自2006年開始,將原本自建自用的資料中心多餘的產能,提供給那些在亞馬遜上開店的中小型賣家,解決他們沒有能力自建的困擾,順便加快把投資賺回來;後來這項服務擴大對外開放,成為亞馬遜有史以來最成功也最賺錢的項目。去年,亞馬遜網路服務(Amazon Web Service,AWS)的利潤佔全公司盈餘的75%,如果剝離出來,上市預計市值可達1兆美元。
Google和微軟陸續投入建設資料中心和提供雲端服務,對象也從新創和中小企業,延伸到各領域的中大型企業。 雲端服務將從兩個層面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。首先是對於電腦系統從採購轉為訂閱制。以往企業會先從內部評估需求,再對外尋求合適的供應商來提方案和報價,完成採購後登記為公司資產,在會計帳上再按年算折舊攤提。 企業上雲之後,在雲端上是按使用量和服務計費,在會計上是算運營支出(opex),而不是資本支出(capex),認列方式會有改變,對不同屬性的企業(包含公部門)會有不同考量。
也因此,上雲不單單牽涉公司策略和IT技術,也關係到財務和作帳方式,資訊長和財務長提前討論規畫,會減少後續推行時的阻力。 其次,雲端業者為了搶生意,推出各種平台、作業系統、應用程式和軟體等租賃服務,甚至為特定行業開發專屬軟體和應用程式,稱為行業雲,讓客戶有更多選擇。這些都會增加預算,但也讓企業從原有資訊部門人力限制跳出來,有機會重新規畫。 將不同業務交給不同的雲端業者,這種多雲的策略將成為潮流,讓企業根據需求來規畫,而不是被現實所綁定。 雲端三巨頭在全球的爭奪還在繼續,近年及接下來戰場也擴及到台灣。
本期《數位時代》採訪編輯隋昱嬋和編輯部團隊製作了「雲端大戰」封面故事,在硝煙味中看到未來商戰的本質。